赵本山的二人转江湖 知道怎么“制服”观众
牛年春节后的沈阳中街,刘老根大舞台,下午6点钟开始,方圆一里地内都能听到热闹的唢呐声和嘹亮婉转的二人转唱腔。大舞台门口人头攒动,很多人在排队买票。院子里有外地游客拍照,保安忙着给客人安排车位。
二层楼的剧场,建筑墙面大红大绿,二楼用玻璃封闭的露天看台上,有3对演员在表演二人转“小帽”暖场。剧场正中间是赵本山的亲笔题词“刘老根大舞台”,下面写着“赶大集,过大年,唱大戏”。左面围墙上方巨大的三个字“大东北”,右面也是三个字“二人转”。剧场二楼的中间看台上,真有头毛驴在拉磨,让人们联想到田间地头。
场内的领座人员,都是清一色的黑西装、白手套,耳朵上挂着对讲麦克。
2009年春晚后在全国迅速蹿红的“小沈阳”就常年在这里演出,偶尔,赵本山也会在剧场出现,如果他心情好,还会穿着大棉袄,在广场上扭一会儿秧歌,唱一段二人转。
剧场的人都知道,赵本山从不请人看戏,即使有官员到场,也要掏钱买票。票价最低150元,最高460元,一楼包厢,2200元到2600元不等,可以坐7个人,里面有桌椅,有大炕,可以吃饭,喝茶,专门接待团体。整个剧场近700个座位,每年演出300多场,场场座无虚席。
二人转进京
像这样的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东三省现在已有8家,2008年演出场次超过2000场,票房收入过亿。
2009年5月1日,第九个剧场将在北京开业,选址在前门。
有近300年历史的二人转,以前最辉煌时候也就“转”到了城乡结合部,而现在赵本山将率领二人转进驻京城了。
“这将具有历史开创性,”本山传媒集团总裁刘双平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甚至把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进京,与当年徽班进京相类比。
他的宏图大计是——把刘老根大舞台从东北三省推到全国,打造成中国演艺第一品牌。
沈阳中街的剧场是刘老根大舞台的“旗舰”,仅装修就花了2000多万,演员阵容最强。即将开业的北京刘老根大舞台装修将比照这里,目前投资已超过2000万元。
进京的事儿已经酝酿了好几年。刘双平说以前中央和北京的一些领导曾多次邀请刘老根大舞台到北京开连锁店,但赵本山认为时机还没成熟。2008年,大舞台的演员在北京北展剧场演出了10场,场场爆满,他们感到时候到了。
与传统的二人转以唱腔为主不同,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二人转定位为:搞笑为主。在幽默的分类中,政治幽默和性幽默是主要的两类,搞笑难免会有“跑偏”的时候,对此,刘双平也不无担心,“剧场进京,管理要更严格一些”。
剧场是本山传媒集团的一部分。此外,本山传媒集团还包括:辽宁民间艺术团,辽宁省文化厅下挂靠的省属民营艺术团;影视基地,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关东大先生》,都产自这里;艺术教育产业,赵本山2003年与辽宁大学签订协议,共同创办“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设民间艺术、影视表演、导演和文学艺术四个专业;电视栏目,2006年本山传媒与辽宁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栏目。
他知道怎么“制服”观众
在赵本山的人生关键词中,铁岭非常重要。
从沈阳向北,大概100多公里,进入铁岭地区。这是辽宁的北部,与吉林交界之处。在二人转发展过程中,铁岭成为其现代化的重要地标。
初春大雪后的铁岭大街上满是泥泞,当地人告诉本刊记者,如果不是因为雪后太冷,晚上大街上会有很多老头老太的班子唱二人转,如果唱得好,围观者还会给一些钱。
铁岭县二人转剧团的招牌,夹在一些饭店和培训学校的广告牌中间,实在不起眼,但这里却走出了几个全国知名的“腕儿”——赵本山、潘长江和“小沈阳”。
在铁岭,本刊记者见到了赵本山当年的同事、“小沈阳”的启蒙老师曹晓辉。
曹晓辉比赵本山小几岁,但比赵本山学二人转更早,现在铁岭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剧场做乐队工作。
据曹晓辉回忆,当年赵本山的传统二人转唱得并不算很好,但他“头脑特别活,思维超前,能接受新事物”。别人注重唱,程式化,他不拘泥于形式,主要靠说口和表演,舞台上特别放得开。1982年,铁岭地区群众艺术馆组织文艺骨干参加东北三省的文艺汇演,有个准备毙掉的本子《摔三弦》,好几个演员试了都不行,但换了赵本山,“一步一个笑料”,结果获得了辽宁省调演优秀演出奖。
赵本山就此慢慢火了。
在曹晓辉眼里,赵本山知道怎么“制服”观众、控制剧场。加上当时铁岭有一伙二人转创作者,包括现在的辽宁省曲协副主席崔凯、二人转专家马力,都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助力。
“二人转”差点成为安全套品牌
上世纪90年代末,长春已经有和平大戏院、东北风等专门经营二人转演出的剧场,吉林市则有林越艺术团。
和专业院团演出的传统二人转不同,这几个剧场里的二人转通常不唱传统正戏,除了少数演员唱几句“小帽”外,基本上都是各种杂耍、调笑和模仿秀。
这种二人转演出形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1949年前,二人转艺人都在民间演出;1949年后,艺人被“改造”成专业演员,进入集体院团,直到“文革”结束。
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二人转艺人开始进入城市,和都市娱乐文化结合,一些在文化体制改革后下岗的专业演员也加入其中。十几年后,在市场的催化下,这种“都市版”二人转,在市场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
但当时也是演出市场最混乱的时候,“都市版”二人转一时鱼龙混杂,末流专以“黄段子”示人。据称,曾有深圳老板灵感一动,想把“二人转”注册为安全套的品牌。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玮有件伤心往事:前些年一次她在广州演出,被人问起“到底哪一种二人转才是真正的二人转?”她说自己当时感到悲哀和羞耻。她所属的吉林民间艺术团是东北三省唯一的省属专业院团,是保留传统二人转表演艺术最完整的团体,但早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当她的同事董连海表示那些杂耍不是二人转时,就有演出公司老板放出话来,“要打断他的胳膊腿”。
即便是现在,在铁岭一家剧院,本刊记者依然看到了这样的一场二人转演出。
剧场内,摇滚音乐震得人心脏发颤。男演员变着花样翻跟头,女演员出场,男演员介绍“这是东北有名的破鞋头子”。然后问女演员:“你妈为什么愿意搞破鞋?因为你爸活儿不行??”
对这种“混乱而红火”的二人转市场,已在全国颇有名气的赵本山出手了。
崔凯告诉本刊记者,2000年,赵本山在大连见到他连说“出事了”,“那边演得乌七八糟的,什么话都敢说,上台就骂人。”
崔凯买了两张票,带上司机,进了一个正演二人转的小茶舍。“看到第二个节目,我的司机就跑了,说‘什么玩意儿!’”
回来,赵本山和崔凯商量,这么搞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二人转就会被“扫黄打非”封了。
后来,赵本山想出了举办“本山杯”二人转大赛的主意。
“2001年是第一届,粗口和低俗下流的东西都不许有。颁奖当天赵本山很高兴,在自家院子里摆了十多桌,席间乘兴收徒。他说,你们要尊重二人转艺术,不尊重二人转就等于不尊重我们的祖宗,所以要规范自己。”崔凯告诉本刊(《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
转载自 黑龙江新闻网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柴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