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献资料 在线小品 二人转Online 东北二人转 自编剧本上传 本山之家论坛 用户留言板 关于我们

网友:关于赵本山,我想说句心里话


(发表于 2010年02月28日10:02 pm,本山之家

关于赵本山,我想说句心里话

张子明

春节之后,在网上看了几篇批评赵本山《捐助》小品的文章,很有一些想法。

题目本来想拟作《说句公道话》,马上就觉得这样拟题殊为不妥。

难道“公道”可以自封吗?

是否“真”公道,那是要相当不好评判的事情。有道是“公道自有人心在”。“公道公道”,总要由“公”来“道”才成。个人的一点点意见,哪里敢以“公道”自居呢?自说自话,说句“心里话”,大概总是可以的吧?

我觉得好多批评之文,求全责备,极尽苛责之能,尖酸刻薄到了不尽人情的地步。什么几宗罪了,什么滑铁卢了,什么赵家班了,一时之间,百般挑剔之声不绝于耳,大有全盘否定之势。更有一家向以客观公正闻名的网站,搞了一个与其说是趁热打铁,不如说是墙倒众人推地搞了一个什么“最烂节目评选”,竟然在艺术领域以“全民公决”形式,以投票的方式来对待文艺作品, 真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真个是无所不用其极。 文化专制时代,香花毒草,是少数人说了算。难道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年代,一切事情,不加分析,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得由多数人说了算吗?

虽然观众是上帝,可如此盛气凌人、这样气势汹汹霸道的上帝,其言其文,不要说赵本山,就是局外人,也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同样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实在难以再像以往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超然物外,矜持沉默了。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凡事贵在参与,当否另当别论,所以不揣浅陋,勉为其难,也想凑凑热闹,说上几句话。

由网上好事者的热议,我不禁联想到了刘翔。在2008年奥运赛事上,百米跑道可以说是国人最大的期待。百米飞人,中国的骄傲——刘翔,在举世瞩目的奥运赛场上,竟然在发令枪响之前的那令人心都提到嗓子眼的那一刻,却“临阵退却”了。这着实让翔迷们,让国人大失所望。大失所望之余,进而感到大丢其脸,进而大发其愤。那时的刘翔以及他的教练,无地自容,心态怕是灰暗到了极点。仿佛获罪之人,躲着记者,避开公众场合,没有颜面见江东父老,恨不得学西楚霸王,也来一个乌江自刎。那时的舆论界,抨击之声不绝于耳,贬斥之文铺天盖地。

那个时侯,如果有谁也来搞一个所谓的民意测验,真怕是要把“折翅的飞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之脚,让他永无出头之日了。幸而今日之中国,人文环境前所未有的宽松,才给了刘翔以东山再起的自由,才让刘翔有了重新振翅的广阔天地。特别让刘翔本人以及国人倍加感动的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本内容已被系统自动屏蔽,见到刘翔,不仅没有一句批评之语,反而是体谅劝导慰勉有加,以至感动得刘翔苦辣酸甜一齐涌上心头,竟一时为之语塞。其后的全运会上,再度复出的刘翔,终于再度夺金,再创了新的辉煌。

很难想像,如果我们没有耐心,没有宽容之心,如果我们生杀予夺干涉过多,百米飞人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对于刘翔,我一向所知甚少。只言片语,不敢妄加评议。我只是推想,假如刘翔在“临阵退却”的那一瞬间,为了不负重望而豁出去了,来一个孤注一掷,那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侥幸卫冕成功,抑或是半途而废?我想,这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我揣想,何去何从,那一刻的抉择,对于刘翔来说,肯定是相当艰难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肯定是最豪迈的壮举;自动弃权,必被视为孬种遭万人唾骂。然而,豪迈固然令人神往,却要冒着断送运动生命的危险。忍辱负重,宁可他日为国再创辉煌。于是我们看到了刘翔今日的成长。天下事莫要一概而论:有的事情是“一万年太久”,需要“只争朝夕”;有的事情却是要“风物常宜放眼量”的。体育训练之中,瞄准对手一味加大运动量,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走向了愿望的反面。科研和文艺创作,何尝不是如此。爷孙俩人与一头驴的寓言故事,一人牵或一人骑或俩人同骑,均遭人非议,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让人一时没了主张。在艺术创作与科研领域,文化专制和无本内容已被系统自动屏蔽状态,都不是催生的温床。一切都要适度,恐怕是最佳的选择。提倡和谐,无疑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央视虎年春晚,特别是关于赵本山的小品,人们广泛关注着。赵本山大病初愈,身体状况能否让他撑得住上春晚?是师徒合作还是徒弟单飞?还会推出哪个爱徒上春晚,再创“小沈阳式的一夜红遍全国的新辉煌”?总之,节前种种扑朔迷离的报道与猜测,让全国亿万观众,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在电视机前,观众都怀着兴奋的心情,观看了赵本山的小品《捐助》。知道赵本山是压在后面的,前面的节目就看得不那么专注,常常是走来走去的。一听说赵本山上场了,全家人都挤在了电视机前。

也许是期望值过高了,难免会有所失望。毋庸讳言,《捐助》的舞台效果确实差强人意,剧情的展开稍显冗长,包袱抖得不够响,如珠的妙语少了一点儿,植入的广告赤裸了一些,开放式的结尾,尤其让人觉得小品完成得十分随便和仓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璧微瑕,众口难调。一个小品,一道大菜,苦辣酸甜,风格味道,见仁见智,也难以八面玲珑,处处讨巧。实在是,比之于赵本山自己历年打造的高标准,比照十数年来一直的好评如潮,这一回春晚之后,真是批评蜂起,好像这个小品全身是病,真的是一无可取之处了。

《捐助》的艺术水准,较之赵本山以往里程碑般的经典小品,的确有让人意犹未尽之处,值得商榷乃至探讨的地方所在多有。完美之境,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而已。全国观众欣赏小品的胃口,一直以来,在不断地向上冲顶,挑战着极限。充满黑土气息、浓郁生活味道幽默机智本山小品越吊越高,高得简直难以为继,他人无法企及的地步。赵本山小品几成中国汉语创作的神话。他历年春晚作品,已经成为文化名牌乃至国宝。在快节奏时代,在效率社会里,小品早已顺应时代脉搏,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进入大雅之堂。赵本山小品中的那些“一次性”包袱、笑料,竟然可以像口香糖那样经得起反复咀嚼,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新,愈久愈醇,越看越有味道百看不厌。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如果突破语言的藩篱,如果汉语完全走向世界,那么,赵本山的小品,比之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卓别林,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更胜一筹。称赵本山为中国的卓别林,他完全可以当之无愧。

试看赵本山与宋丹丹的《白云黑土》系列,不就是这样的经典吗?语言千锤百炼,表演炉火纯青,字字珠玑,妙语连珠,亦庄亦谐,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痛快淋漓,让人开怀,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喷饭,让人前仰后合,让人全身心的舒泰。赵本山与范伟合作的《忽悠》系列,更创连续三年让全国人民老少咸宜心满意足前所未有的新纪录。孤陋寡闻,不知古今几千年,不知是否还有如此这般的先例?泱泱中外,不知是否有过多少这样的文化现象?这些小品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黑土地,紧扣时代脉搏,褒贬时弊,针砭是是非非,惩恶扬善,寓教于乐,已成现代中国,一道不可或缺的年夜精神文化大餐。

不仅如此,在年夜之后,这些作品,一经问世,即成全民的文化精神财富,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光盘等各种渠道,广泛传播,到处流布,真的是,“凡有水井处”,皆有本山的观众;只要有电视机的地方,就必有山本赵的铁杆粉丝。电台、电视台,从中央到地方,本山的作品,成为常年的保留节目,反复播放,经久不衰。聊博大家一笑,有益身心,有益健康,焕发精神,储蓄干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其贡献率,所在多有,无法考量。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思想和地域相对的封闭,人们彼此歧视,互相瞧不起。发达之地瞧不起欠发展地方的人。那时土得掉渣的东北话,常常遭人白眼;二人转这样的民间文艺,往往被人鄙夷。谁能想到,如今的二人转居然能火到京城;自己都为之害羞的东北话,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充满大碴子味的小品,居然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火十几年。铁岭,沈阳,乃至辽宁东北,都因赵本山而大壮其色。平心而论,这之中,赵本山应该首当其功而无愧。这些话,我不敢自诩是“公道话”,确至少是发自我肺腑的心里话,大实话。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一次看完《捐助》,的确意犹未尽,有些不满足。待第二次再看,用平常一点的心去加以审视,就觉得这个作品还是很有些看头的。无论是人物表现,还是情节展开,乃至喜剧效果,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水涨船高,面对日益挑剔,甚至有点矫情的观众,艺术家们倾情创作,一年磨一戏,甘苦寸心知。如今的赵本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街头卖十三香的小商贩了。从社会的最底层干起,摸爬滚打,终于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界的首富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本身就是当代中国的一个传奇。难能可贵的是,他仍能在舞台上,保持着一个小人物小百姓的心态及本色,仍能坚守在自己最钟爱的小品舞台上,这是最不容易的。没有热爱之心,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时代的使命感,没有根没有本,怎么会有如今的赵本山?去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之后,赵本山“眼睛一睁一闭”之后,“这一辈子”差点没过去。为了上今年的春晚,赵本山这位大师级人物,拖着“带病之身”,铆足了自己的全身劲头,真有点豁出去自己这一堆一块儿了的气概。这样的人,我宁可把他看做忘我的英雄;如此的作为,应该给他颁发共和国的一枚功勋奖章。和谐社会的创建,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形成国语的凝聚力,有良知的艺术家,更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艺术标准具有其相对性,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没有最好,而只有更好。非得用“最好”的标准一厢情愿地去衡量别人的作品,会扼杀很多虽有缺点但却富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抛弃偏见,静下心来,纵横比较,看看今年的春晚,除了郭冬临、牛莉的《一句话的事》还能让人会心一笑,其它的小品,没有最差,只有更差。十个指头,水平参差。相比之下,《捐助》的水准,还是略胜一筹的。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叫作山中无老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兵头将尾,本山春晚小品系列中的小老弟,拎出来仍可以当一个老大哥而绰绰有余。虎年春晚,赵本山依旧是耀眼的星。老百姓看小品就是找乐儿,《捐助》把大伙逗乐了,抖了包袱,出了笑果,它就是好小品。

文化专制年代,十年磨一剑,罢黜百家,独尊样板戏。别的作品,不是香花,就是毒草。结果是“万花纷谢一时稀”。八个样板戏,八亿人民一遍又一遍地轮番看。整整十年,真个是把京剧普了及。“天下事难不倒本内容已被系统自动屏蔽员”,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唱上几句样板戏了。然而,百花园里荒草丛生,百花凋零,亿万人民精神及文化生活极其贫乏饥渴,几乎到了 “饥寒交迫”的地步。朝鲜的一部彩宽《卖花姑娘》,仿佛沙漠中的一方绿洲,让国人欣喜若狂,影院昼夜放映,万人倾巷,盛况空前。丰富的文化生活,多彩的精神世界,成了亿万大众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文化专制,图解本内容已被系统自动屏蔽,主题先行,三突出原则,棍子到处打,帽子满天飞,人们动辄得咎,人人唯恐越雷池一步,战战兢兢,个个心有余悸,生机勃勃的文艺创作,成为让人望而生畏之途。

浩劫之后,思想解放,文化解冻,文艺百花盛开。犹如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物质生活告别匮乏短缺时代,文艺生活已成多元之势,人们可以广泛充分地进行选择了。这真是国人之幸。几乎无法想象,文化专制年代,会有今日文艺舞台的繁荣,会有文艺的如此繁荣,会有如今杂文这般的昌盛,会有舞台小品的广阔天地,会有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巨匠产生。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英雄不要忘记感恩时代,时代也要宽容并滋养自己的产儿。如此,社会方能日益走向和谐,时代的列车必然奔腾向前。这种近乎理想国的美妙关系,在当今中国,正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生在今日之中国,尤其是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倍感我们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优秀的文艺作品,包括赵本山的经典小品,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并深切理解了我们的生活。九州方圆,大河上下,五十六个民族共此时,赵本山的小品成了当代中国十几亿人民大众除夕之夜不可或缺的一个看点,一个念想。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看本山小品,成了一个新民俗。人们由衷感谢给自己带来欢畅快乐的赵本山小品。

纵观历届春晚,毫不夸张地说,年夜饭吃饺子时如果没有了赵本山的小品助兴,那就是少了年味的春晚。地球少了谁都可以照样转,可没有本山小品的春晚,肯定会让很多人失望。失望之余,也许一年都不会舒畅。想让赵本山退出春晚,这也许是一部分呼风唤雨网友的一厢情愿而已,根本代表不了我们这些不会上网的大众。我们这些一般文化水平的大众,幽默的燃点也低,欣赏趣味不那么矫情,也没有太多的挑剔,本山小品就是我们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他是属于我们人民大众自己的艺术家。用不着非得把大厦建成世界第一高,不求尽善尽美,只图健康地开怀一笑。难道这样的要求也要被一些人来加以剥夺吗?无视大众需求这个铁的现实,硬要抡起无情棒,硬要舞文弄墨,垄断话语权,只能自讨没趣。你们若是真有本事,与其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妨拿出自己的作品来,跟本山小品一比高低,何苦年年挖空心思来鸡蛋里挑骨头?什么事情一旦搞过火了,搞成了毫无瑕疵,没有缺点的极品,那也就不再属于我们人民大众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我们喜欢浑身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赵本山,不喜欢玄而又玄说不清是妖气仙气的《无极》。我们喜欢大排档,风味小吃城。五星级豪华高档,但那不是我们大众消费的地方。

尽管央视喊了二十多年春晚改革,每一届的导演都煞费苦心绞尽脑汁要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春晚”,但等到春晚这盘大餐端到观众眼前的时候,我们发现年年春晚花相似:“开场大歌舞、中间念电报、午夜等本山”。这样的拼盘从来没有变过。走过近二十年的赵氏小品,从1990年《相亲》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1999年堪称经典的《昨天,今天,明天》;从近几年的“白云黑土”系列、“忽悠”系列,到这两年的“不差钱”系列,在一年不如一年的春晚情势下,是赵氏系列小品撑住了倾斜的春晚舞台。毫不夸张毫不客气地说,是赵本山救了春晚。他把小品和二人转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向了大俗大雅的极致。赵本山用他土生土长的本色农民形象,以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点亮了春晚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看春晚就是看小品,看小品看的就是赵本山。他就是我们这代人值得骄傲的艺术巨匠,尽管他的学历不高,舞台形象土得掉渣,但他却是独特的,不可多得的,是永远鲜活的不朽的艺术典型。近年来有人不断质疑、抵制赵本山,国内某网站进行的一项“春晚你最不想看到的10张脸”,网上民意调查,结果赵本山名列榜首。但可惜的是,实碱践证明,暂时还是没有谁能够替代得了赵本山。导演轮流转,不变的却是赵本山。老面孔怎么了?难道艺术上也要搞形而上吗?赵本山是春晚的风向标。不管谁担当春晚的总导演,都不能不考虑赵本山,没有赵本山的春晚,导演心里没底,观众也难以接受。赵本山在春晚的“特殊待遇”,无人能企及,其重量级可见一斑。只要他往春晚的舞台一站,全国观众都会笑,多年来赵本山及赵本山的小品,成了春晚的顶梁柱,春晚大餐如果没有赵本山,盛宴难成席。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善意的批评,永远是“必须的”。就是赵本山,尽管早已是大腕,他却没有颐指气使的只当一个甩手掌柜的。他在舞台上依然事必躬亲,甚至连小沈阳苏格兰七分裤的剪裁尺寸,都不敢掉以轻心而亲自过问。我相信,若干年代之后,赵本山小品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在汉语圈里,他的作品已经具有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了。

其实,人们喜爱赵本山,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一个精神需求:人们紧张之余需要放松,特别是忙活了一年的人们,更需要压力释放,而笑声就是减压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西方有一句谚语,“一个小丑胜过一打医生”,说明了这种需求的普遍性。全家人除夕夜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收看央视春晚成了中国老百姓多年来的习惯,而赵本山能让全国观众这个时候笑起来,尤其是在即将接近零点新年钟声之时,让观众忘却一年烦恼,开心快乐一笑,全家人其乐融融,再用小品流行语“不差钱”之类来诙谐戏谑一下,其开心效应也无人能及。

一年又一年,赵本山的搭档一个个,一茬茬接连退场,而赵本山却挺住了。我们应该用大度宽容心态来看待“本山现象”。对于这样一个艺术奇迹,不妨给这位执着的民间艺术家多多来点掌声,而不是一味用“审美疲劳”、“一张老脸”、“钉子户”等词语来加以唾骂和诘问。赵本山是我们中国不可多得的国宝。“千万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千万别拿国宝不当国宝。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赵本山的小品,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上层楼,越来越棒!

如此,则赵本山幸甚,国人幸甚!

以上所言,拉拉杂杂,就是我这个普通观众“发自肺腑”的一番心里话。至于所言是否妥当,公道不公道,于人论事是否厚道,则不得而知了。

关键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