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献资料 在线小品 二人转Online 东北二人转 自编剧本上传 本山之家论坛 用户留言板 关于我们

余秋雨密会老友赵本山 大赞《不差钱》和小沈阳


(发表于 2009年04月10日12:40 pm,本山之家

余秋雨日前秘密飞抵沈阳,探望老朋友赵本山。被问及对《不差钱》和小沈阳的看法,余秋雨说,《不差钱》是一个“让人很愉快的作品”,小沈阳“能出来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春晚小品《不差钱》受到全国观众喜爱,而各方评论却褒贬不一。

余秋雨和赵本山

余秋雨和赵本山

提起《不差钱》,余秋雨称其是一个“让人很愉快的作品”,“它把生活当中的”喜剧美”提炼出来,然后让大家相信,它在生活当中是可以发生的,能够增加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发现。这样使人愉快的作品都属于大家欢迎的作品。”

小沈阳凭《不差钱》迅速走红,提起老友的这个徒弟,余秋雨说:“小沈阳能出来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印证了全国多数观众的喜好,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方式去褒贬,我们要面对他被全国多数观众欢迎的事实。”同时他也忠告小沈阳及所有年轻演员,“你们要想做到像赵本山那样长期被观众喜欢,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需要虚心地磨练,轰动一时是容易的,但是时间长是很难的。”

《辽沈晚报》采访余秋雨

他的头顶光环四射,他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他就是余秋雨,在外面,他是大师、大学者,而在这里,他是赵本山的老友。昨日(6日),余秋雨从香港秘密飞抵沈阳,只为看老友赵本山一面。记者在本山传媒独家专访了余秋雨。

现场余秋雨和赵本山有说不完的话

“我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能够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文化,这是我的使命。”余秋雨来沈阳了?黑色夹克衫,金丝边眼镜,依然是那身让人熟悉的装束,余秋雨昨日乘飞机秘密抵达沈阳,看望老友赵本山,并在昨日下午离沈,而本报记者独家见证这两位文艺界巨人的“密会”。

没有太多的寒暄,只有温暖的拥抱,在本山传媒的大厅里,两位老友有着聊也聊不完的话。一位是文化界的大学者,另一位是文艺表演领域的大艺术家,在外界看一雅一俗的两个人却好得如胶似漆。

余秋雨告诉记者:“我没有什么别的事情,目的很单纯,就想看看本山,跟他聊聊天啊什么的,就很开心了。”赵本山说:“这是我最最崇拜的偶像了,他说的话就跟书上写的一个样,呵呵,我就爱听他说话。”

余秋雨说:“你还记得上次,你带我去吃饭吗?你一进饭店,别人就找你签名、合影的,差点把人家的婚宴都搅和了。还有那次去本溪水洞……”赵本山说:“记得啊,那次多有意思啊,你得常来啊,现在还想去本溪水洞不?”

正说着呢,赵本山接了一个电话,对余秋雨说:“太巧了,你媳妇也要来沈阳了,你还不知道吧,你不用手机,信息肯定没有我快,等她要是来了的话,也让她住在我们基地,我得好好招待一下。”

两个人有着说也说不完的话,可是因为余秋雨还要赶下午4点40分的飞机,使得这次会面略显仓促。赵本山要去机场送余秋雨,余秋雨说:“不行,你千万别去,你一去,我都走不了了,你一到机场,别人再把你围住,最后我都进不去机舱了。”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余秋雨和赵本山的相见时间很短暂,但是两个人却感觉到很满足,赵本山对记者说:“老友重逢,即使什么都不说,彼此看到对方就感到很快乐。”

专访谈赵本山——他在文化上的贡献比在小品上的贡献更进一步

辽沈晚报:2001年,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举行时,我曾经采访过您,当时您评价赵本山是一位“大艺术家”,现在8年过去了,您觉得赵本山团队现在的发展呈现的是怎样的态势?

余秋雨: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可以再给他增加一个身份了——“中国最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带头人”,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发展文化产业,而这种文化产业现在在本山的带领下发展得非常健康,健康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他发展的文化产业并不是观察和设计,他是认认真真地根据观众和市场来定位的,是非常真实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能够产生很大启发的文化现象,因为全国有很多地方在做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一种领导意识,搞起来之后,下面也不见得有观众,有的有了观众之后呢,也是一时的,没有长久的观众。第二特点是他创办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一种非常高昂的发展势头,生机勃勃的上升状态而不是像有的地方那样,开场的烟火放得很响、很漂亮,但是经营了半年之后,马上就没有势头了,就凭这两点,本山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文化上面的贡献比他在小品上的贡献更进一步,当然了,小品方面的贡献还在继续,而他现在给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加入了他深深的脚印。

我们中国有很多极为优秀的演员,保持长盛不衰的演员少之又少,有的演员知道这一点就很少再出来了,本山出来的频率还很高,每年春晚的表演,长盛不衰,而且大家对他也有期待,这是他艺术上最突出的优点。第二个优点,我还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演员在文化产业上做得能像本山那么成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这不仅仅指“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还指电视行业,组合在一起就是“中国巨大的喜剧产业集团”。这就不仅仅是地方性的东西了,我一方面看着一个喜剧方面非常杰出的赵本山,同时又关注中国非常杰出的文化企业家的成长。

辽沈晚报:外界知道您跟赵本山是好朋友一直感到很奇怪,感觉你们接触的领域太不一样了,能不能谈谈您跟赵本山多年的友谊?

余秋雨:倒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艺术没有界限,人品没有界限,我跟赵本山有很多、很多共同点。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第二就是我们都在艺术领域;第三、我们都来自民间。我出生在一个山区,也在那里长大,离县城还有60里路,可见我是民间小地方产生的。我的一些回忆录里也写到:小的时候生活的地方是非常朴实的农村。我跟赵本山有着共同的经历,我们都在农村长大,还有就是我们对艺术的感觉是一样的,尽管我的职业是在搞学问,很多时候在做外国戏剧和中国艺术的研究。之前也说过大雅、大俗的问题,雅如果要真的成为大雅的时候,这个雅一定能被非常大的空间所接受,不被大家接受的是小雅。俗呢,如果真的把喜剧元素都包括其中的话,它也是在回答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心理话题,所以这个俗,也就不那么俗了。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他有很多很多的观众,就像我有很多、很多的读者一样。我们一定要为当时、当地的广大民众服务,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不想玩那些脱离民众的高雅,这点我们非常一致。另外就是我们希望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创造新的作品出来,不愿意停下脚步感受已有的成绩,不太在乎所谓的评论家们的各种各样的话语,所以我跟本山的共同话语特别多。

谈友谊——它能超越一切

辽沈晚报:在您的生命中,您如何理解友谊?

余秋雨:人和人之间的友情啊,其实根本不在于表面的职业和表面的地域,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也可能跟遥远的一个外国人很要好,我们也可能跟邻居,跟自己专业完全不一样的人特别谈得来,经常去喝茶。而同专业的、同一个办公室的人说不定关系还没有那样好,这样的情况很多,所以我们不要让人和人的友情成为专业划分的附庸,非要把友情成为一种所谓文化分工的附庸。友情是超越这一切的,所以能够和本山这个人成为朋友,是我的荣幸,我经常关注着他的每一个创造。最早的时候,我在桂林看到他的演出,现在应该也有20年了吧,我当时还不知道有赵本山这个名字,我就看了他5分钟的演出,我觉得这就是天才。我当时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毕竟还懂表演是怎么回事,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天才,是中国少有的喜剧天才,所以当时也有个发言,我的思路是:中国过去一直处于一种苦难的时代,最深刻的戏剧往往是悲剧,但是我们好不容易从苦难的时代走出来了,该有笑声了,当时没有艺术家能概括这种笑声。现在有赵本山这样的代表人物出来,能够让中国人畅快地、放松地大笑,这就是艺术的贡献、文化的使命。世界上确实有很多悲剧大师,但也有卓别林,中国也应该有中国自己的卓别林。之后我们的交往就很多了,来过很多次沈阳了,以前是为讲学,后来就是为了看老朋友——赵本山,他当时开着车载着我在大街上到处玩,去本溪水洞玩,带我去吃老边饺子,当时一进门有婚宴,结果本山一进去,婚宴就被搅了,很多宾客都请本山签名,当时就是双重愉快,本身吃饭就很愉快,又遇到这种事,真的很开心。生活中,只要想到他就感觉开心、快乐。

转载自:振兴东北网?中国网 北国网-辽沈晚报

关键字: , , , ,

本文有1条评论

  1. daojidizi 说:

    这篇文章写得好!代表了广大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心声!国家文化部门应该大力倡导这正气报导!扫黄打非也一定要清理清理一些糟粕。省的混乱视听。

发表评论